先制之声 | 基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讨论

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,从大国到强国,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,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。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,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。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,也面临严峻挑战。在此之际,把握中国制造业发展机遇和方向,从中国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,方能擘画中国制造业发展未来蓝图。

作者:

袁长明 先进制造商学院副院长、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先进制造业分会副秘书长

崔海龙 先进制造商学院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、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重大专题部副主任(兼)

一、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

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。

一是工业规模全球领先。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.98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0.16万亿元,占全球比重从22.5%提高到近30%。我国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,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

二是工业体系完备。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,并在汽车、电子、机械等行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目前拥有41个工业大类、207个工业中类、666个工业小类,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。

三是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。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.5%,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1.8%。新能源汽车、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,已培育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。

四是工业出口发展迅速。我国制造业出口总值高达23.97万亿元,再创历时新高,其中特高压输电技术稳居世界第一,成我国制造业最亮的名片。

五是制造业发展国际话语权提高。当前,我国制定14项国际标准、50项国家标准、73个行业标准,以及企业标准189项。美媒《巴伦周刊》叹服:世界特高压,以中国为准。

数据资料来源:根据公开资料整理

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,中国制造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,如廉价劳动力红利减弱与成本上升、广阔国内市场与产能过剩并存、传统产业萎缩与新兴产业起步并行、全球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与技术封锁同时存在等。

二、中国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方向

1. 中国消费升级,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

中国中产阶层持续扩大,消费能力和意愿不断增强,拉动高端消费快速增长。高端消费、体验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,带动相关高端产业(如高端装备、高端零部件、高端服务等)发展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,产业链附加值提高,促进相关行业与技术进步。

2.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推动全球产业配套体系构建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扩大中国产业海外市场,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带动中国产业链出口。同时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也推动了产能合作,促进产业结构调整,有效促进企业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。除此之外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也带动中国标准、技术和设备“走出去”,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影响力。

3. 新技术革命,推动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涌现

人工智能、5G、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。这使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,传统产业加速智能化改造,带来新的增长点。另外,新技术也带来产业重塑,加速创新周期,催生新产品新服务等。

4. 数字经济蓬勃,带动工业数字化向纵深推进

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产业互联互通,使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网络化特征,加速产业链重构,推动企业实现深度协同和优化。我们也看到,工业智能化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,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变革,催生智慧工厂建设高潮。

三、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思考

1. 创新驱动:把握前沿技术,加强科技创新

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实施科技强国战略,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加快实现原创科技创新。加大科研投入,强化基础研究,搭建技术创新平台,促进产学研协同。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激励机制,加大科技创业投资,搭建技术孵化平台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实现从“研究”到“量产”的高效衔接。构建联合创新基地,推动产学研用协同,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实施重大技术合作项目。鼓励企业加强合作与技术转移,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。

2. 产业融合:发展新兴产业,促进产业融合

继续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,促进产业发展由粗放式增长向集聚式增长转变。完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,加大政策扶持,实现产业发展战略聚焦。选择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快培育,实现由点到面发展。加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,发挥新兴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。

推动产业融合,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。以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,加强产销协同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加强市场调研,及时跟踪消费需求变化,指导企业将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融入研发与生产。推进产业互联网,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打通产业链数据壁垒,实现协同创新。加速产业互联网标准的制定与推广,鼓励企业开放数据接口,加强上下游协作。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,提高产业关联度,形成共同提高的机制。建立全产业链质量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,实施全程质量管理,实现安全可控。

3. 数字中国:抓住数字机遇,赋能制造业

数字技术加速涌现,这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机遇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形成新产业生态。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为实体经济转型提供新机遇,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这需要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,加大数字技术在实体产业应用,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。同时,鼓励实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,通过电子商务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实现新的业务模式和增值服务,以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冲击。发展新型智慧产业,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。

4. 双循环新格局:构建国内大循环,深度参与国际循环

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构建国内大循环。加强国内市场开放,放宽市场准入限制,增强民营企业活力,激发国内市场潜力。加强中产阶层培育,提高居民收入水平,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释放国内消费潜力。加强标准制定,消除地区壁垒,深化产业政策协同,推动产业链重构和提升。优化城市发展战略,加强基础设施互联,推动要素流动,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。发挥城市群辐射作用,促进区域协同发展,扩大国内需求空间。

深化全球产业合作,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。推动全球产业合作,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。选择重点国家和产业开展投资合作,推动产业转移,完善全球产业布局。推动“双循环”战略实施,深化全球产业合作,优化产业链全球布局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,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要素优化配置。加强战略研判,防止过度依赖国际循环。

推动贸易结构升级,实现高质量的对外开放。推动贸易方式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,从数量贸易向质量贸易转变。推动贸易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,从加工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转变。推动贸易伙伴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拓展。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,拓展新兴市场,实现贸易多元化。推动贸易协定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、投资贸易拓展。